三元里社区形象标识设计征集邀请函
社区形象标识是彰显社区特色、塑造社区形象、推广社区影响力的重要载体。东莞市南城街道三元里社区历史悠久,自明代建村;位置优越,地处东莞市城市中心区,交通发达,人流密集;商业繁荣,财富旺地,是全省第三条民间金融街所在地,社区所辖企业500多家。为展示三元里社区形象,扩大社区影响力,提升社区品质,现面向社会开展社区形象标识设计征集邀请。
一、参加对象
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凡愿意遵守本次征集活动规则的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均欢迎参加。
二、征集时间
从邀请函发出之日起至2018年12月18日
三、应征作品要求
1、应征作品体现三元里社区历史文化内涵,体现三元里人民勤劳质朴、敢于创新、拼搏进取的传统美德,体现三元里宜居家园、创富宝地的特点,融合“园”“缘”“元”三重元素,内容积极向上、主题鲜明、构思新颖、形式简洁、易于传播,图案富含象征意义,具有较强的视觉感染力、吸引力和传播力。
2、应征作品应是应征者独立创作的原创作品,不得剽窃、抄袭、模仿,不得与已注册或已使用的标识雷同,一旦核实非应征者本人的真实作品,将取消参加资格,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由应征者承担。
3、应征作品内容不得违反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不得有害于社会道德风尚,不得侵害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且LOGO尚未被注册,否则一经发现将取消其应征资格,所产生的法律责任由应征者承担。
4、应征作品一经采用,其所有权及使用权均归三元里社区居委会所有,主办方有权对被选标识图案文字进行修改,且不再支付稿酬。应征者不得在此活动以外的任何渠道发表、使用该应征作品及相关设计。
四、投稿方式
1、可线上形式提交电子文档或线下提交纸质手绘稿,每件作品需注明真实姓名、有效联系方式、所在单位名称,并附带设计说明、作品寓意等文字。
2、线上提交方式:将参赛作品与设计说明文档打包,以附件的形式发送到23430442@qq.com邮箱,以“三元里社区LOGO征集+设计者真实姓名+联系电话+所在单位名称”作为压缩文件名和邮件标题。线下提交方式:将设计稿直接提交至三元里社区宣传办公室。联系人:张先生,电话:22417169、13669811877、13113140777,地址:东莞市南城街道三元里社区居委会大楼一楼。
3、应征作品设计尺寸以A4纸为标准,设计为彩色稿,提交时提供JPG图片和对应PSD、ai格式或cdr格式文件,电子文件精度不低于300dpi。
4、本次征集活动不收任何费用,所有应征作品一经提交,不予退回,请应征者自留备份。
5、凡投稿报送的应征作品,主办者均视为应征者同意并遵守以上各项规定和要求。
6、本次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活动主办方所有,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五、评奖流程
第一阶段:入围评选。由主办方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开展评审,根据作品的创意、美感、感染力进行评分,评选入围作品5份;
第二阶段:修改完善和复评。对入围作品,需要进行修改完善的及时进行意见反馈,一周内修改完善后复交社区,由社区组织班子成员、行业人士、居民代表等进行复评。
第三阶段:公布结果。承办方将以电话方式通知获奖者本人;
第四阶段:领奖。召开社区标识形象发布会,邀请标识设计参与者参会,并对获奖者现场颁发奖金和证书。
六、奖项设置
采用奖1名:奖金8000元+获奖证书
入围奖4名:奖金1000元+获奖证书
(注:奖金为税前金额;获奖作品的作者不重复计奖,以获得最高奖项为准。)
附件:1、三元里的历史由来
2、三元里社区简介
三元里历史由来
三元里,一个普通的村名,追溯其由来,却有着传奇的色彩。三元里始祖与东莞历史名人,明朝大官罗亨信[生于明代洪武十年(1377),卒于明天顺元年(1457)]有着翁婿之关系。三元里村,还有另一村名“赤瓦屋”,就与罗亨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历史长河,源远流长。追溯三元里由来,以示后人思宗念祖之心,使之代代相传、流芳百世。
一、三元里始祖
三元里村为张姓氏族。传说始祖从河南迁至广东南雄珠玑巷再迁曲江,后又从曲江迁至东莞城郊博厦定居立籍。张屋戴宗乃是东莞的张姓第一世。后代张宝大分支转到篁溪福地(后改叫篁村)定居,乃是第七世。张宝大逝后,其后裔建有“宝大祖”(今南城区府所在地)纪念祖先。三元里始祖张野乐乃是张宝大的曾孙,张姓十一世。张野乐选了三元里这块风水宝地定居,成家立室,繁衍后裔。始祖定居三元里,距今已有580多年历史。张野乐在立籍后,共生育了五个儿子,其中四子夭折失传。长子、次子、三子和五子是野乐的分支长房、二房、三房和五房。
二、村名的传奇
建村前,三元里原是一片杂草丛生,荒凉僻壤之地。张野乐靠勤劳节俭,在此建起一座简陋的泥砖瓦房,娶罗亨信(罗都堂)之女为妻,夫妻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因村场荒凉偏僻,夜间显得十分沉寂。野乐之妻常在睡梦中隐隐约约听到鬼哭神嚎,三更半夜被惊醒,遂生恐惧之念,寝食不安,于是向其父诉说衷肠。罗亨信时任明朝大官(都堂),他听说硃砂能劈邪,于是命人用硃砂拌泥特制烧成一尺来长加厚的硃砂赤瓦,用此瓦盖建赤瓦房让野乐夫妇在此安居乐业,让其子子辈辈在此勤耕五谷创家业,立籍生息。由于用硃砂烧制成的瓦是赤红色的,故此得名“赤瓦屋”。世人一直叫“赤瓦屋”至今。因“赤瓦屋”(村)有三个园(蓝园、华园、松园),故又命村名为“三园里”村。两名一直沿用于今,“三园里”为正式村名,“赤瓦屋”为俗名。
三、“屎片塘”之说
三元里村前的池塘在明代建成,说起这池塘,也有传奇的故事。相传广州十三行在明代已是外商开办洋行之旺地,此时张野乐岳父罗亨信已官居“都堂”高位。
当年有人讹传,罗都堂大人要把十三行拆平作教场。众商家听后莫辨真假,大惊失色,不知如何是好,后来打听到三园里张野乐是都堂女婿。大家合议,能请他到都堂府求情事就好办了。为免拆十三行保住洋行商铺,于是各商家纷纷出银,共筹集了十三车到三园里找张野乐送礼说情。商家到三园里后,找到张野乐言明此事,张野乐听后不知所谓,即便应承帮忙。且说张野乐一生勤劳俭朴,为人正直,在无可推搪的情况下才不得不收下商家四两白银,就让商家打道回广州十三行。事后张野乐找岳丈都堂为商家说情,才知并无此事。后来张野乐用商家送的银两在村前建了一口用红硃石砌圹壆的池塘,并在靠村面的塘边建了四个埗头,以方便儿媳、孙媳们到池塘为孩子洗屎尿裤(俗称屎片),故此后人称此塘叫“屎片塘”。
四、村庄防御
经过代代相传,三园里人口不断增加,村场越来越大,到明朝崇祯年间,已形成一座颇具规模的村落。为了加强对村场的防御,共享太平,当时的三园里人便在村东西两头建起两座闸门,用青砖建围墙(均在大跃进期间拆掉)连接起来。进出三元里村必须经过两座闸门。东面闸门为“大闸门”,当时习裕是婚嫁迎娶进出的大门;西面闸门用作已故的人出殡进出之门。古时“死者为大”故称西闸门为“闸门头”,闸门头上方镶砌着一块红硃石横匾,雕刻着“三园里”“崇祯八年”(即1635年)。这见证三元里村村名的由来,距今已有三百七十多年的历史。
后来混乱期间常有山贼土匪扒围(进村抢偷),加上村与村之间的封建械斗,较为混乱。村前有围墙闸门容易固守,但村后较为疏散,山贼土匪往往从村后入围扒窃。为加强防御,乡民们从东面松山、塘坊(土名)乃至两棵古榕之间种满簕竹及有刺的灌木丛作为一道护村墙(旧时称“围榨”),并在东、南、西三面分别建了三层高的炮楼各一座,为护村队(旧称乡勇)作看守防御之用。在榕村头建了小闸门,让乡民日间出入耕作,这样形成了一道易守难攻,坚不可摧的护村墙。
五、纪念先祖
先祖张野乐辞世后,后代子孙为纪念先祖,在村西南面建了一座西向蓝园背靠黄旗岭座东向西的祠堂“野乐张公祠”,让后人瞻仰祭祀先祖。祠堂颇具规模,分头尾两进:头进是大门口,两边建有鼓台(称包台),两进中间是大天井;后进是大堂,大堂设有神位,摆设野乐的神旨牌,堂匾为“敦本堂”。祠堂门口上方用大青石刻着“野乐张公祠”五个蓝色大字为祠堂名,两边题有十一言蓝字长联:“堂绕蓝园一湾襟带凝青紫,幛开旗岭万叠屏风拥翠岚”。由此可见,“野乐张公祠”选址之精,环境之优,造诣之深。到清朝光绪十四年间,本村人张光海字云阶高中武举,于是在祠堂门前平台上建起两座桅杆墩,已示荣宗耀祖。张野乐四个儿子相继去世后,长房建起“牛笠祖”,二房建了“深洋祖”,三房建了“用仁祖”,五房建了“五山祖”以作后人对祖先的纪念。
后来,为了书写之便,把“三园里”的“园”字简写成“元”字,故“三元里”村名沿用于今。
三元里社区简介
三元里社区位于城市中心区,商贸集中,交通便利,南靠四环路,西靠莞太路,东北面与亨美社区毗邻,面积约为0.1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300人,户籍人口有1155人,总户数有261户。
三元里原称“三园里”,后人以“元”字代之。三元里在清代时是篁村的一个坊,民国时是篁村乡的第7保。1950年后是篁村乡的自然村,1961和1977年曾两度从篁村生产大队析出,成立三元里生产大队,下设4个生产队。1983年以后改称三元里乡、三元里管理区、三元里村,2003年6月改为三元里社区居委会至今,属南城区(篁村区2001年11月改称南城区)管辖,村民成为城市社区居民。
三元里社区是一个一级经济社区,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物业出租。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社区集体物业约有25万平方米,有水濂彭峒工业区、皇都酒店、工贸大楼、农民公寓写字楼、万凯商务大厦、财津商务大厦、民间金融街等(东莞民间金融街是继广州和佛山之后广东省金融办批准设立的第三条民间金融街,是省、市的重点项目,意在集聚各种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元化、综合性的金融服务),社区物业出租率达90%以上。
社区承担组织、治安、计生、服务、卫生、城管、文化、调解、维稳、安全等政府下派的行政工作任务,各岗位制度完善,工作高效严谨。社区设有办事中心、综合服务中心、警务室、电子阅览室、党员活动室、市民学校、休闲小公园、篮球场等办事、学习、文化活动的场所,设施设备齐全。
近年来,社区不断加强社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紧紧围绕社区和谐建设,定期组织开展各类活动,为居民提供交流的平台,进一步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提升了社区的凝聚力。